青岛日报《青岛氢能产业:抢先布局,探路绿色未来》中介绍学校助力“东方氢岛”建设

发布者:张亮发布时间:2023-05-09浏览次数:37

编者按:55日《青岛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青岛氢能产业:抢先布局,探路绿色未来》中介绍了我校助力“东方氢岛”建设的有关情况。学校一直以解决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问题为使命,以创建“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开展氢能领域平台建设,现有山东省油气储运安全重点实验室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碳能源低碳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氢能制备及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氢能有关研究领域省部级科研平台,已逐步形成适应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平台体系。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青岛市科技计划、企业合作等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超过1.5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完成1项行标、2项团标、10项企标的草案编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研制的45MPa离子液体氢气压缩机已进行样机测试。学校已在制氢、储氢、输氢、用氢、氢能安全等氢能全产业链形成较为完整的布局。



以打造“东方氢岛”为目标,建立起涵盖制氢、储氢、电池和氢能整车的全产业链

青岛氢能产业:抢先布局,探路绿色未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被称为全球工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在417日开幕的2023年汉诺威工博会上,氢能成为热点话题,来自全球的超过500家公司展示了氢能应用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氢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国各地争相开展氢能产业布局,有许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山东打造“鲁氢经济带”的重要一极,以“东方氢岛”为目标的青岛,建立起了涵盖制氢、储氢、电池和氢能整车的全产业链,在多个关键领域环节以自主可控的技术走在行业前列,不断拓展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抢抓行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抢滩全链布局

2022年,是中国氢能产业的风口之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即“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各地纷纷跟进出台氢能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

以交通场景应用切入,深化产业链布局,随着京津冀、上海、广东三大燃料电池城市群示范区和河北、河南城市群先后获批,五个城市群一年新增千余家氢能企业。

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勾勒出氢能产业发展蓝图,提振市场预期,氢能也成为多元资本抢入的重点赛道。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氢能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上,青岛是发力较早的城市之一。202012月,青岛就发布了山东首个市级层面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同时,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涉及的整车生产、关键零部件、加氢补贴等多项支持政策纳入《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出台《关于做好青岛市加氢站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加氢站审批流程,规划布局氢能产业园区,剑指打造“东方氢岛”,完善氢能产业链体系,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

聚焦氢能产业,青岛已形成覆盖氢气制储运加、关键材料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主要环节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落地了多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示范应用场景,吸引了行业资源向这座城市注入。

在西海岸新区街道上穿梭的90台真情巴士氢能公交车,运行里程已超过400万公里,这些公交车来自青岛第一个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项目青岛美锦。总投资30亿元的青岛美锦氢能科技园,是产业头部企业美锦能源在青岛落下的重要一子,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产新能源整车5000辆。

让青岛的车用上青岛的氢。202185日,青岛炼化利用自主技术出厂了青岛第一车燃料电池氢,破解了以往青岛用氢需要外地采购和长距离运输的问题。截至2022年年底,青岛炼化建成投用青岛氢能资源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向青岛地区供应了190吨氢气。

建成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国内率先实现氢能集卡实景测试、全球首创氢能自动化轨道吊……青岛港拥有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在氢能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应用上走在前列。20229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专门提到“支持青岛港扩大氢能利用”。

潍柴动力正在加快氢能路线技术攻关和商业化落地,随着潍柴高端新能源汽车创新孵化中心等项目在青岛的落地,潍柴和青岛在氢能产业领域合作还有更多的可能。

加快核心突破

全球氢能产业正处于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成本是制约国内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氢能产业存在不少创新堵点,降低成本的关键则在于核心技术环节的突破。

目前入选的5大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及,要实现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8大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在这些关键环节,青岛企业也在不断突破,以自主可控的技术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海卓科技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覆盖50200kW,产品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已累计配套超过600辆燃料电池汽车车辆,并在全国多地投入运营。不断深入向上游掌握核心技术,海卓科技自主研发的80kW级石墨板电堆已于去年批量生产,预计今年将推出大功率石墨板和金属板电堆新产品。

解决氢能卡脖子技术,青岛氢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动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燃料电池系列产品等核心材料和装备的国产化,已获得批量采购订单。在双极板环节,青岛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冷压后批量固化成型的方式生产超薄模压石墨双极板,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生产的国产化,目前已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了合作。在催化剂环节,青岛创启新能催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了小分子调控纳米催化材料制备平台性技术,产品性能对标国际一流品牌田中贵金属和庄信万丰。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青岛汉河氢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发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与北京潞电国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国内首套400kW氢能应急发电车,圆满完成延庆滑雪场和奥体中心国家速滑馆保电应急任务。鉴于此前的优异表现,在即将到来的亚运会上,汉河氢能还将再次参与应急发电车保障任务。

在氢气充装压缩环节,布局液驱压缩技术路线的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过硬的产品表现正在抢占以往隔膜压缩技术主导的压缩机市场。康普锐斯与青岛炼化合作突破大排量压缩机的研发,全国首套2000Nm3h氢气充装压缩机研发和厂内测试均已完成。

探索更多可能

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先导领域,氢能的示范从交通领域开始,最终需落脚在整个氢能产业,这也意味着向绿色低碳未来进军有着更多可能性。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绿氢制备也是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产业领域。探索绿氢制备的胶州渔光互补氢储能项目,目前已纳入山东省市场化并网项目,项目投产后将为青岛地区加氢站提供绿氢供应,助力区域“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青岛博亭氢时代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探索创新性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绿氢,通过区域化分布、免提纯等集成技术,可以实现最高99.999%的高纯度氢气供给。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是一种高效绿色制氢技术。过去两年间,质子动力成功交付了多套SOECSOFC系统样机,参与了国家电网公司、中广核集团、中石油集团、大唐集团等示范项目,相关性能指标国内领先。青岛创启信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性提出了面向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模块化矩阵式电解槽产业化技术方案,电解水制氢结构设计与集成技术国际先进,成本比现有市售高压电解水装备降低30%。

近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先后宣布在长距离管道输氢方面的突破性好消息。在氢能运输这一领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构建完整的科技试验平台并形成标准体系,形成掺-输-用一体化的氢能应用示范链条。

422日举行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二季度重大项目签约暨开工现场推进会上,总投资30亿元的氢枫项目签约。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化的氢能产品及工程综合服务供应商,将在新区落地区域总部大楼、包含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万吨级生产基地的超级氢能装备零碳工厂、大型制氢/氢气提纯基地以及相关合作方的氢能转型、能源出口基地项目。

氢能脱碳的最大“战场”在工业。在拥有深厚制造业积淀的青岛,龙头工业企业也在布局氢能在零碳生产、原料和热源替代方面的应用。海湾集团董家口园区现有装置及后续项目副产氢气量约8万吨/年,在氢能综合利用方面,除合成氯化氢制高纯盐酸、加氢回收乙烯、部分替代天然气作为燃料外,余量可纯化后为氢能产业提供低成本的氢气。金能化学也是副产氢气的“大户”,丙烷脱氢项目每年可副产7.1万吨清洁氢气。青岛特钢积极探索引进氢冶金、碳捕集等前沿低碳技术,建设试点项目。

业内普遍认为氢能产业周期已然开启。作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青岛也将在氢能产业上加足马力,探路更加广阔的绿色未来。